【 祈安大法會 】
祈安大法會也就是俗稱的「禮斗」、「拜斗」,淵源於漢朝,始創於張道陵張天師,是一種祈祭北斗星君、南斗星君,以為信眾消災解厄、延生長壽的科儀。由於祈求闔家平安、國泰民安,所以智成堂又名之為「祈安大法會」。歷史上也曾記載三國時代呂蒙禮斗、諸葛亮禳星的典故。
人的魂魄來源與歸宿均在於「斗府」,南、北斗星君分別具有陶魂、鑄魄之功,注生、迴死之能,因此「斗」即是人的本命元辰。據《北斗星君賜福真經》記載,每個人的性命五體因出生年干支的不同,而分屬於北斗七星君所轄,稱之為「本命星君」:
- 子年生人屬貪狼星君;
- 丑、亥生人屬巨門星君;
- 寅、戌生人屬祿存星君;
- 卯、酉生人屬文曲星君;
- 辰、申生人屬廉貞星君;
- 巳、未生人屬武曲星君;
- 午年生人屬破軍星君。
如出生年所值干支中有「子」者,即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等年出生者,屬貪狼星君所轄。本命星君每年六度下降人間,拜斗時虔誠禮拜自己的本命星君,適可懺罪消災,請福延生。
元辰斗中的法器意涵深遠
- 斗:圓形的米斗,象徵大地載生萬物。
- 傘:象徵蒼天覆育萬物。
- 米:斗中滿滿的白米象徵生命綿延不絕斗米上則安奉鏡、劍、秤、剪、尺等五種法器,以符五方五行之數。
- 鏡:中立大圓鏡也就是「元辰牌」,以返照本命大放光彩。
- 劍:左奉青龍七星劍,以斬除不祥。
- 秤:右安白虎兩升秤,以上合天心、下符百姓。
- 剪:前迎朱雀剪,以除邪祟。
- 尺:後衛玄武大法尺,以領神兵鎮威。
舉行時間
祈安大法會於每年春秋兩季舉行,除了沿襲古代春、秋兩季祭祀大典的傳統,更深深蘊涵 關聖帝君「讀春秋行大義」的寓意。正月祈安禮斗法會於農曆正月七日至九日舉行,八月祈安禮斗法會則於農曆八月一日至三日舉行。
【 祭解 】
恩主公是眾生大慈父,我們的苦難, 恩主公知道;我們的祈求, 恩主公也都聽到了。
恩主公大開方便門,以祭元辰、祭關限、祭星、掩魂等祭解來護佑我們,讓我們有足夠的智慧、勇氣和毅力,去面對人生種種苦難的試煉;也讓我們不會被苦難駁倒而失去正信和正念,而有機會去領略生命旅程的豐富和甘美,感謝恩主公「願引愚蒙同入道」。以下介紹各項祭解服務的參加須知,希望信眾能夠輕輕鬆鬆自助與助人。
消災祈福補命補運-祭解項目
祭解的意義在於透過消災法會,課誦《南斗星君延壽真經》、《北斗星君賜福真經》,以祈求趨吉避凶,諸事平安。其內容包括四項,不同的需求可參加不同的項目。
祭解時,須準備米糕和帶殼的桂圓,米糕可增強生命力,象徵補命、補運之意;桂圓又稱「福圓」,食用時須破殼,象徵除舊 布新、否極泰來之意。
一、祭元
元辰指個人的「本命」,古時以干支紀年,個人出生的年干支即為本命,如癸巳生人,即以癸巳為本命。本命元辰昏暗,運勢不順時,較易是非不分、判斷錯誤,甚至於誤入歧途。祭元辰的用意即在於祈求本命元辰光彩,理智光明而能分辨是非善惡,以期消災解厄。
二、祭關限
凡生辰帶來或遭遇關煞時,宜參加祭關限以預防或化解之。比較重要的關限包括:水火關、冥府關、祭車厄、祭刀厄、生產關、血光關、祭官符…等。
三、祭星
個人的運途,隨九星行運而有所起伏變化,當於所屬星君下降之日,虔誠參加祭星補運借此化解之,故一個月固定有九天的祭星日。九曜星君為:計都星君、火德星君、木德星君、太陰星君、土德星君、羅日侯 星君、太陽星君、金德星君、水德星君。
四、掩魂
無論男女信眾,從五歲開始,每隔九年「走刑運」。十四歲、廿三歲、三十二歲、四十一歲、五十歲…等,該年較易發生事端,影響自己或家人。因此,最好掩魂以化解之。
【 敬神禮儀-擲筊禮儀 】
與恩主公相對談
擲筊的目的在於請求 恩主公聖裁指點迷津,讓信眾走上人生正確道路,同時啟迪內在智慧,沈澱錯綜複雜的思緒與安撫徬徨不安的心靈。杯筊的形狀如初三的月亮,或竹製或木製或塑膠製,一組兩片,大小完全一樣。凸型的面稱為「陰」或「俯」;平型的面稱為「陽」或「仰」。
擲筊程序
擲筊的目的在於請求 恩主公聖裁指點迷津,讓信眾走上人生正確道路,同時啟迪內在智慧,沈澱錯綜複雜的思緒與安撫徬徨不安的心靈。杯筊的形狀如初三的月亮,或竹製或木製或塑膠製,一組兩片,大小完全一樣。凸型的面稱為「陰」或「俯」;平型的面稱為「陽」或「仰」。
一、向 恩主公稟明
請筊時,雙手合掌杯筊置放於掌心中,先向 恩主公稟明自己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時、年齡、住址,以及祈求 恩主公聖示指點的事由,一次以一事為原則。稟明敘述時,應條理分明,簡單扼要,避免囉唆冗長而失去重點。
二、請 恩主公聖示
稟報完畢後,先暫候數十秒鐘,讓 恩主公有所時間斟酌一番,接著才進行擲筊的動作。擲筊時,頭額微低雙手捧筊,杯筊平、平呈蝶狀;高舉至眉心間;再往上拋投才掉落地面,就是一般所謂的「投空擲地」。
宜特別留意的一點是:擲筊請示以一次為定,不可一而再、再而三,非擲得聖筊不得,如此執著行為已然失去清淨心、虔誠心,這種不正確的擲筊方法所得結果,已變得無意義。同時宜注意,相同的事由,須待一段時間後才可以再請領 聖示。擲筊結果有三種:
- 「聖筊」:呈現一凸、一平,表示 恩主公聖裁「對、好、可以」。
- 「陰筊」:呈現凸、凸,表示 恩主公聖裁「不對、不好、不可以」。依傳統,凡是重大事情獲陰筊時,不宜於短期內再請筊。
- 「笑筊」:呈現平、平,表示陳述不清楚無法裁示。另外,若信眾明知機緣不具足,仍然抱持請示看看的心態;或信眾自有主張、已有定數,實在是多此一問的情況下,都會獲得笑筊。
杯筊的由來
宋朝程大昌所著的《演繁露․卜教》中記載,古人以蚌殼作為貨幣,亦採用兩片蚌殼作為杯筊,當時稱為「杯珓」。但是蚌殼容易摔裂,於是後來改用木製或竹製,將一小段木頭或竹根中分為二,略削切如蛤形。關於「杯珓」兩字的字源,程大昌推論:因蚌殼可以盛水如杯子,於是用「杯」這個字;珓的音和「教」的音類似,表示借用杯珓的仰俯來傳達神佛的意志以教示人們,才用「珓」這個字。
廿四孝中亦有一則故事與杯筊有關,傳說:丁蘭是個大逆不孝的農夫,每當母親晚些送飯時,就會惡言相向甚至於動手毆打她。有一天,丁母又遲到了,丁蘭好生氣,心想到時候一定要迎頭痛打母親一頓。
這時候,不經意看到有一隻小鳥,口中啣著餌食飛到樹梢,他很好奇,就躡手躡腳爬上去瞧瞧。原來母鳥生病了,羽毛掉了不少,小鳥正餵食虛弱的母鳥。丁蘭深自悔悟,當下發願從今以後要好好孝順母親。
此時,丁蘭看到母親從大老遠匆匆跑來,馬上敞開雙手奔向母親。母親誤以為丁蘭又要毆打她了,情急之下躍入大池塘中。丁蘭大吃一驚,立即跟著跳下去,但是在悲切的哭喊聲中,他遍尋不著母親,一直努力到日落西山,只找到一塊木板。丁蘭抱著木板回家,把它當做母親一般日夜奉祀,這就是「神祖牌位」的起源。而後丁蘭又裁了兩塊木板,並做俯仰陰陽兩面,無論何事,都用這兩塊板子請示母親,亦被視為「杯筊」的起源故事。
【 求籤 】
恩主公呀請指點-求籤須知
當信眾行走到人生的各種十字路口,內心感到茫茫然時,總是會想到來寺廟求支籤,希望從七言絕句的籤詩中,去解讀恩主公的啟示。事實上,籤詩的內容每每勉人行善事除惡習,才能避凶趨吉,捨危就安,所以籤詩亦可視為「善書」的一種。
籤理和個人的作為是關連互動的,好籤得配合佳言善行才能實現;歹籤更應端肅謹慎,遷善改過以求化解。「解籤應作善解,不宜直接論斷吉凶好歹,得勉勵信眾照理而行。」
求籤的程序如下
一、稟明個人資料及事由 首先須向 恩主公稟告自己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時、年齡、住址,以及祈求 恩主公出籤指示的事由,以一事求一籤為原則。獲得聖筊後,才能夠開始抽籤。
二、確認所抽取的籤支 從籤筒中取得籤支,待看清楚標示第幾首,例如「第八首甲辛」,牢記在心之後,應先將籤支放回籤筒,以方便其他信眾取用。接著,再向 恩主公擲筊請示,確認所欲指示的是否就是「第八首 甲辛」。若未獲得聖允,須繼續抽取另外一支籤,直到所抽取的籤支獲得聖允為止。
三、發籤詩處請取籤詩 例如獲得 聖允的是「第二十二首 丙乙」,即可前往本堂「發籤詩處」請領該支籤的籤詩條。
好籤、歹籤宜善解
關聖帝君聖籤有一百首,由七言四句詩所組成。可占求:婚姻、家庭、事業、疾病、命運、行商、功名、生育、訟事、風水、謀望、農漁畜牧、失物、尋人、旅行、遷居、置產…等。傳統說法:求籤最好在夜靜、清晨、上午為吉,過午不占、酒後亦不占等。 聖籤中所標示的吉凶有:大吉三、上上九、上吉十七、中吉廿二、中平廿七、下下廿三。大約有五分之四的人會得到滿意或比較滿意的答案,對於安定信眾的心靈,發揮了很大的力量。
好籤、歹籤須作「善解」,不宜直接論斷吉凶禍福,得勉勵信眾照理而行。籤理和個人的作為互相關聯,好籤得配合嘉言善行,才可能實現;歹籤更應端肅謹慎,遷善改過以求化解。
【 心靈寄託好安心-平安袋 】
依恩主公的聖意,平安袋分為三種:
一、契孫平安袋
小孩或成人為祈求平安順利,希望成為 恩主公的契孫者,請先向 恩主公稟明個人基本資料(姓名、年齡、出生年月日時、住址),並誠心祈求 恩主公收為契孫,之後再擲筊請示。獲得恩主公聖允,即可到本堂登記姓名、住址、年齡,請領契孫平安袋、福壽糕及平安米,本堂並接受信眾隨喜捐獻。
常有信眾詢問,家裏有人生病、住院,是否也可以祈請平安袋?像此種狀況的話,參加祭關限即可,例如冥府關、血光關…等。
契神信仰
由於孩童「細漢歹育飼」,所以在民間信仰中,有拜認神明為契父、契母的習俗,以護佑孩童長大成人,出人頭地,即是所謂的「契神信仰」。
立契的時間,一般多選在契神聖誕日,立契之後戴「貫絭」,成為該契神的契子、契女,即義子、義女。所謂貫絭,就是用一條紅絲線貫穿一個方孔錢,然後將之戴在孩童頸上,象徵契神隨身保佑。以後每年的契神聖誕日,家長都要帶契童到廟裏「換絭」(換紅絲線)。年年如此,直到結婚前日「謝神拜天公」,並行「褪絭」。
恩主公契孫
本堂是供奉 五聖恩主的聖廟,所以收「契孫」,即義孫之意。同時謹遵聖意,為了濟世度眾,舉凡孩童、成人,皆可拜認恩主公為契爺爺,並以平安袋取代貫絭。
換發平安袋
為因應年歲的增長,平安袋一年一換。本堂訂於每年農曆四月十四日 孚佑帝君呂恩主聖壽日至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關聖帝君關恩主聖壽日換發契孫平安袋,請信眾回來重新辦理登記,本堂並將再次整理入疏,祈求 恩主公護佑吉祥平安
二、行車平安袋
開車族為祈求行車平安順暢,請向 恩主公稟報自己的基本資料(姓名、年齡、出生年月日時、住址)、車種(汽車、機車‧‧)及車號之後,擲筊請示可否請領行車平安袋,若 恩主公聖允,則可至本堂領取。
三、兵役平安袋
青年朋友為祈求服兵役期間平安順利,不須要擲筊請示,就可以直接向本堂請領兵役平安袋,之後再向恩主公稟報自己的基本資料(姓名、年齡、出生年月日時、住址、服兵役地點)及軍種、役期,並祈求 恩主公保佑兵役期間平安順遂。
【 安太歲 】
太歲就是木星
太歲又稱為「歲星」,指的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中,體積最大、磁場能量最強的木星,因此向來就受到中國天文學家的重視。
以時鐘作為比喻,地球如長針,木星如短針,當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等於花一年走了一個刻度;木星繞太陽公轉一圈,等於花十二個地球年走了十二個刻度。這十二個刻度,殷商時稱為「十二地支」,與「十天干」循環配合,六十年一周,稱為「一甲子」。道教進一步將之神聖化,成為六十尊元辰星宿神,輪流掌理人間禍福一年,稱作「值年太歲」。
太歲與十二生肖
由於地球與木星公轉的速率不同,於某些角度會形成正向的狀態,某些角度會形成負向的狀態。中國人由此延伸,並與十二生肖搭配,而演繹出本命年合方及沖犯之說的星命思想。
例如肖狗者每隔十二年逢狗年,為「年沖值年太歲」;再加六年逢龍年,為「對沖值年太歲」。通常在這兩年運氣較不順,易於生病、破財或有無妄之災。
民間習俗
俗諺云:「太歲當頭座,無喜必有禍。」農業社會時代,凡沖犯歲運的人,都會在新年開春期間,到廟裏請一張太歲符回家張貼,早晚點香默禱,以祈求值年太歲鎮年化運,名之曰「安太歲」。現今則流行到宮廟去認捐安太歲,以求心安。
本堂濟世方式於每年歲末,為信眾準備有「值年太歲星君神位」,善男信女若欲在家中「安奉 太歲星君」,可到本堂請領。並請恭持至正殿前,向 恩主公稟報姓名、生辰、住址,以虔祈鎮年化運,平安吉祥。同時,期盼安太歲的信眾,保持理智清明,積極行善積德、悔過斷惡,用心照顧自己的運途、事業、婚姻,以祈平安、迎清吉。
請「太歲星君神位」儀程
◎請領注意事項
一、稟報:信眾請領後,應虔持「太歲星君神位」向 五聖恩主稟報原由,包括姓名、生辰、住所等資料及安奉祈求事由。
二、清淨:請信眾保持身心口三業清淨,奉行五倫八德,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
◎安奉、辭謝儀程
信眾請「太歲星君神位」回家安奉,宜心虔志誠參照以下儀程進行,所有日期皆以農曆為準:
一、安奉儀程:安奉日期以正月初一、初九、十五日為佳,正月其他時日亦可。家中設有神案者,張貼於神明左側(以神像的坐向為準),不得高於神明;未設神案者則張貼於客廳清淨處,若周遭環境允許,亦可安置香爐。準備清茶、水果、餅乾等簡素供品;再焚香或合十虔誠默念,一一稟報需安奉 太歲星君的家人之生辰、住所等基本資料,恭請「○○值年太歲○○星君神位」坐鎮本宅,賜福增祥,護佑闔家平安。
二、敬 拜:請於每日早晚焚香或合十敬拜。敬拜時,可誦念<金光神咒>,虔祈智慧清明、身心安寧。每月十五日及七月十九日太歲星君聖誕,請備簡素供品敬奉。
三、辭謝儀程:請於十二月廿四日至除夕期間擇一日恭送太歲星君。請備清茶、水果、餅乾等簡素供品;焚香或合十默念,虔誠答謝 太歲星君一年來的護佑。再將「太歲星君神位」請下,置金爐中焚化恭送返天庭,灰燼勿棄於地上遭人踐踏。
【 扶鸞 】
楊明機:台北三芝鄉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逝世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享年八十七歲。原名桂枝,字顯達,後以明機為名從事宗教活動。楊明機在任鸞期間,曾獲賜號,民國十八年獲賜號守真,其後獲賜號玄真,民國四十四年獲賜號正真,日治時期曾任文教局社寺課佈教師,光復之後參加公務人員及格,曾任第一監獄教化課長,高院書記官等職。
楊明機在入鸞受乩訓之後,至民國八年著作「救世良規」,扶出「儒宗神教正統真傳法門」,然而楊明機當時並不了解其中函意,至民國二十五年扶鸞著作「儒門科範」,該書所記皆為儒宗神教之科儀,始恍然大悟。
鸞堂:鸞堂為一種以扶乩(扶鸞)為神人溝通方式的宗教組織。廣義的鸞堂泛指使用扶鸞進行神人溝通的組織;狹義的鸞堂是指以三恩主信仰為核心所發展出來的「儒宗神教」。在三芝最早的書「節義寶鑑」再版,當中開宗明義;夫鸞堂者,即是儒宗神教,道統克紹真傳法門也。
鸞:是一種吉祥的鳥類,平時不常開口,但只要開口,其聲音便驚喜所有靈性,似告訴人家,祥將要來臨了。因而人們便取「鸞」為一種吉祥的訊號。鸞的運作,是直接轉播天意和神意,經執鸞人運靈,在寧靜中產生靈覺去領受神意,然後揮起木筆寫字出來。這種方法完全是神靈和人靈結合為一體產生的,稱為「聖靈」,以此為啟化人們的一種傳道工作。
儒宗神教:儒宗神教的名稱於民國八年(1919年)由楊明機等人扶乩而出。其目的在統合台灣當時已存在同時供奉關聖帝君、孚佑帝君、玄天上帝、岳武穆王之恩主公信仰。「以儒為宗,因神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