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祀主神:五恩主和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

所謂五恩主,乃是日治初期鸞堂戒煙運動之後,因楊明機推動儒宗神教法門之傳佈,而以此三恩主崇拜為核心,統合其他恩主崇拜的鸞堂,因而使恩主的崇奉由三恩主擴張到五恩主不等。這之間因各鸞堂因本身派別的不同造成奉祀神明的歧異。在光復後由台中明正堂的扶鸞作品中給予擴大解釋,認為鸞堂五恩主為玉帝答應不重渾沌塵世之後其所下昭旨中的五位,為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呂仙祖)、司命真君(張真君)、岳武穆王、玄天上帝等。此等字意味不只五位下凡渡眾,還有文昌帝君、豁落靈官王天君。

因此鸞堂供奉之五恩主亦有並列為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呂仙祖)、司命真君(張真君)、岳武穆王、文昌帝君也有另列豁落靈官王天君,亦無誤。智成堂則奉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呂仙祖)、司命真君(張真君)、岳武穆王、先天豁落靈官王。(節義寶鑑1901年)

南天文衡聖帝關恩主

關聖帝君姓關,名羽,字雲長,誕生於桓帝延熹三年(西元一六〇年),關聖帝君一生正氣浩然,義凜千秋,好讀左氏春秋是中華民族所崇拜之「武聖」,其一生忠君愛國,待人至信事反仗義,謹守「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為中國子民寫下歷史上永不磨滅的忠義典範。儒門學子尊奉為五文昌之一,鸞門即稱為「關恩主」,領導諸神開壇闡教、渡化眾生。

歷代帝王崇尚關公忠義行誼、坦坦蕩蕩、如中天明、忠肝義膽、其尚武之氣凝聚而為浩然之氣,肉身雖化,正氣長存,多所尊奉與追封,其盛況正是「午夜何人能秉燭,九州無處不焚香」,關公封號己達極點,全稱「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十四字,這種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的不盡褒封,正是歷代朝民對關聖帝君崇高敬意的體現。

明太祖頒令天下,所有州縣建制,必須建置文,武二廟、文廟祀孔子,武廟祀關帝,延續於今,受萬人香火,萬世留芳。

南宮孚佑帝君呂恩主

孚佑帝君即純陽祖師,姓呂諱嵒,字洞賓,道號純陽子,自號回道人,中原河中府永樂縣人。續文獻通考:「呂嵒字洞賓,蒲洲永樂縣人,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已時生,異香滿室,天樂浮空,有白鶴飛人帳中忽不見。」辭海:「呂洞賓,唐京兆人,名嵒,一作巖;字洞賓,號純陽子,會昌中,兩舉進士不第,年已六十四歲。因浪遊江湖,遇鍾離權,受延命之術。初居終南山,後權又攜之鶴嶺,悉傳以上真秘訣。洞賓既得道,兼明天遁劍,乃歷江、淮、湘潭、岳、顎、兩浙間,人莫能識,自回道人,世以為八仙之一,亦稱呂祖,元封「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神仙鑑云:「呂祖係古聖王皇覃氏降凡,於唐貞觀丙午四年四月十四日生,名紹先。父諱讓,初為太子右庶子,遷海洲刺史、母王夫人,就蓐於林檎樹下,異香滿徑、及長,身高八尺二寸,面淡黃,笑臉,微麻,三髭鬚,年二十,娶劉校尉女,雖結褵而未近之、武後時,二舉進士不第。天授二年,已四十六歲,父強命赴試,因與童寄兒,往長安,遇鍾離祖酒肆,授枕作『黃樑夢』醒而悟,遂棄家,隨鍾離祖至終南山鶴嶺修道,因改其名嵒,字洞賓。」呂祖彙集亦云:「唐會昌中兩舉進士不第,因遊長安,遇正陽祖師,同憩酒肆中,仙師親自執爨,炊「黃樑飯」,嵒困倦,仙師授以如意枕,遂就之熟睡,夢中升沉萬態,榮悴多端,恍然夢覺,炊尚未熟,不禁俯仰長嘆,仙師笑吟曰『黃樑猶未熟,一夢到華胥』,嵒驚問,仙師曰:子適來之夢,五十年間直同一瞬,得不足喜,喪何足憂,必須大覺,而後知此為一夢也,嵒乃感悟,遂拜仙師,求授度世之術。」呂祖全書呂祖本傳云:「呂祖既得鍾離祖之道,又得火龍真人天遁劍法,一斷煩惱,二斷色慾,三斷貪嗔。初遊江淮試靈劍,除長蛟之害。至洞庭湖登岳陽樓獨酌,鍾離祖忽降曰:『來踐前約,上帝命汝及眷屬,悉居荊山洞府,子之名字,已注玉清籍中。』三月十八日引拜苦竹真君,傳日月交弁之法,年五十三歸宗廬山,年六十四上朝元始玉皇,自是隱顯變化不一;唯其誓願宏大,是以浮沉濁世,行化度人,雖愚夫愚婦,罔不聞名起敬。」呂祖得道後,嘗於唐、宋、元、明間,歷顯靈異,而各地廟祀不絕。呂祖由仙道而入神道,亦仙亦神,是集道教大成的前輩得道高人,與少陽帝君、正陽帝君、大道帝君、輔極帝君同列道教五祖之一,並開道教全真南北二宗,傳世文獻至多,著名經典則有大洞仙經、醒心經、破迷經及無極寶懺等,對道教貢獻之大,影響之深,罕與倫比。呂祖出生年份,有貞元四年及貞觀兩午等數種說法,尚無新的證據予以肯定某種記載,但民間紀念呂祖的慶典日則以四月十四日的神誕,及五月二十日的得道飛昇日為準。至有人撰文聲言呂祖曾經參黃能皈佛教的說法,不但荒誕不經,而且褻瀆神明,實在不足師法,但視呂祖法相莊嚴,仍然頭頂九樑華陽巾,身披八卦鶴敞衣,既未剃?,又未另號法名,即是不攻自破,消除信仰汙染的最好證明。

呂祖在道教史上是轉型期中的人物,茲將其特別具有影響力的幾點扼要概述:(一)呂祖對鍾離祖師說:「度盡眾生,方可上升」,其入世精神是宗教史上最有價值的創見;(二)宋史有陳希夷的傳,說他們常相過從,希夷先生以「興代致治」期許宋帝,很可能深受呂祖的影響;(三)呂祖非常平民化,衪的靈跡度化及感應事蹟,深入民間,流傳得非常廣氾,「開拓民間道教新境」,厥功至偉。在衪的本傳中說衪「生而金形玉質,道骨仙風,貌似張子房,又似太史公」,故知呂祖的成就是有其夙故的。

呂祖亦仙亦神,是民間家喻戶曉,奉祀最廣,香火最盛的道教神仙,被列為八仙之一,其流傳於民間的聖蹟,多不勝數。相傳呂祖曾化為理?匠而治癒明太祖的頭癩之症,因而民間理?業者亦尊呂祖為祖師焉。

九天司命真君張恩主

神稱:竈君又名「東廚司命真君」「九天司命真君」「竈王」一般稱「竈君公」、俗曰「司命竈君」「灶君公」,鸞門奉為三恩主之一,敕號「玉清輔相九天東廚司命竈王真君」又號「東廚司命定福真君」。「東廚」,謂庖廚也。按昔時庖廚之門在東,故有庖廚東廚之稱。

略傳:「竈君」自從漢代以來,,無論是在宮庭或民間,信仰都極為普遍。據傳說,與「火」有關的遠古神人「炎帝」「祝融」都是「總竈神」。故「竈神信仰」似乎與原始社會的「氏族竈火崇拜」有關聯。也有人說「祭竈」是報「先炊之德」。道教尊竈神為「昆崙老母」。竈王經中稱為「種火老母元君」。昔日我國民間住宅,庖廚設於「東廂」,蓋取用「木生火」之義。

竈神原係「主竈火之神」,及「司炊之神」。,由於東漢孔安國(孔子十二世孫)之說:「竈神以時錄人功過,上白於天,當祀之,以祈福祥」。於是竈神職責加重,除掌理「東廚」外,還須負責稽察一家大小善惡考核記錄。迨道教興起後,道家乃沿其說,而尊「竈神」為「司命真君」,俗稱「司命」,因主掌「九天生籍」,故又謂「九天司命真君」。

竈神所記錄的人間功過,每月晦日都會上報天庭的,於道藏洞玄部收有東廚司命燈儀及太上洞真安竈經。另據道書記載,謂各家所祀的竈神,也可能是他本姓有德的祖先,以監察其子孫的善惡,因此又稱之為「本家司命」。

先天豁落靈官王恩主

神稱:豁落靈官天君、太乙雷聲應化天君、王天君、王元帥、玉樞火府天將。

略傳:豁落靈官天君,民善、是北宋徽宗時代煉丹得道方士,曾拜薩守堅真人為師,習得符法之術,是林靈素的再傳弟子,道書記載:薩守堅真人曾經使用飛符,誤燒王靈官廟,王靈官被燒成火眼金睛,心有不甘,而上奏玉皇上帝,玉帝便在祂的額上另賜一隻「慧眼」,命其暗中觀察薩真人的言行,只要真人一犯錯,可報前仇,王靈官從此暗隨薩真人十二年,始終未見過薩真人犯一絲一毫的差錯,深為感動,而拜薩真人為師。豁落靈官天君,乃玉樞火神,是天界三十六天將之首,鸞門諸天君之一,尊稱「太乙雷聲應化天尊」,職掌都天糾察,司天上、人間糾察之職,斬妖護法,赤臉三目,額上一眼就是玉皇上帝加賜的「慧眼」,披甲金鞭也是玉帝所賜,台灣廟宇王天君、與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岳飛同奉為「五恩主」,中國道觀則奉為山門守護神,明成祖永樂中山(公元一四〇三年至一四二四年)封為「隆恩真君」。

御前元帥精忠武穆王岳恩主

(聖誕日農曆二月十五日)

鸞門五恩主之ㄧ,姓岳名飛,字鵬舉,宋相洲湯陰人(今河南湯陰縣)永和鄉人,生於宋徽宗崇寧二年(公1103)二月十五日巳時,是時有大鳥若告飛鳴宅上,未彌月,黃河決口,洪水暴淹湯陰,父「和」已不知去何,母「姚氏」情急生智,抱「飛」坐大甕中,隨波濤漂泊他村,始得倖免一死,稍後父母子三人竟得團聚。

王年少時頗負氣節,雖家貧仍能力學,尤好春秋,左傳、孫吳兵法,天生神力,若冠時,能挽三百斤弓、八石弩,深得父喜。年二十,父卒,以敢戰士應募,為十隊長,年廿三,岳母刺「盡忠報國」訓子,蔚為千古佳談,年廿四,補進義副尉,隸留守「宗澤」部下。

屢建奇功,年卅一,平虔吉諸郡盜,高宗皇帝手書「精忠岳飛」,製旗以賜,王威名大振,破「李成」,平「劉豫」,斬「楊玄」累官至太尉,歷授少保。年卅八,大破金兵於朱仙鎮 , 軍帥到處,番兵聞風喪膽,正待摘日渡河 。殺敵,奈奸相「秦檜」通敵,力主和議,竟於一日之間降十二道金牌,召岳王父子還臨安,以「莫須有」三字,坐獄兩月,屈死於風波亭。時王年卅九,子「雲」年廿三,同於宋高宗紹興十一年十二月廿九日,父子全忠節。孝宗時詔諡「武穆」,後改諡「忠武」,寧宗嘉定中追封「鄂王」,後人於西湖湖修建「岳王廟」,並鐵鑄「秦檜」夫婦跪像於王墓兩旁,期使天下人唾罵之。民國三年,陸海軍部呈准,以「關聖、岳王」合祀,稱「關岳廟」,亦謂之「武廟」。

武財神趙元帥

略傳:財神有文財神和武財神之區分。當今道教宮觀中的財神神像,多為黑面濃鬚,騎黑虎,一手執銀鞭,一手持元寶,全副戎。該財神像當為武財神,即趙公元帥像。趙公元帥,即趙公明、趙玄壇。魏晉南北朝時期成書的《搜神記》和《真誥》等,都有趙公明的神跡,但只是司土下冢中事,或是瘟神。元明之間,趙公明的神跡才有完整的記載稱,趙公元帥姓趙名朗、玄朗,字公明,終南山人。原是日精之一。古時天有九日,九日被后羿射下以後,變化為九鳥,墬落於青城山,變成九鬼王。八鬼行病害人,但是趙玄朗卻獨化為人,避隱蜀中,精修至道。

張陵在青城山煉丹時,收趙玄朗護衛丹室。天師丹成,分丹餌之,遂能變化無方。趙玄朗食丹以後,其形酷似天師。天師遂命其永鎮玄壇,故號玄壇元帥。《三教搜神大全》稱其能"驅雷役電,喚雨呼風,除瘟剪瘧,保病禳災","至如訟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釋,公平買賣求財,公能使之獲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對神禱,無不如意"。明代小說《封神演義》有姜子牙封神一節,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乙龍虎玄壇真君,率領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和利市仙官等,統管人世間一切金銀財寶。除了趙公元帥以外,民間亦有以關帝和明代無錫禦城戰死的何五路為武財神。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又稱為文昌星、文昌神、文昌司命或梓潼帝君。民間信仰認為文昌帝君有五位,即「關聖帝君」、「孚佑帝君」、「梓潼帝君」、「魁星」及「朱衣」。

梓潼帝君原為唐朝人士,名喚張亞子,因家住四川省梓潼縣,東晉時人。官至士大夫。帝君所傳之書有感應篇、陰騰文(丹桂藉)、勸孝文、孝經解、戒欲功過章。等諸書皆有裨益於人。合於聖人之道。把道德教義。推廣於四川省。帝君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人之急。閩人之孤。容人之過。時時存心。廣行善事。上格蒼芎而修成仙道。

修道成仙後,成為文財神,故被尊稱為「梓潼帝君」,祂曾寫過闡述道家教義的名作「明麗浩蕩」,是在台灣受到廣泛敬重的一位四川籍神明。梓潼帝君的特點是,除了銅鈿氣味之外,亦帶些書卷氣,所以名正言順、理所當然的是「文財神」。

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

略傳:孔子為春秋時魯國人,名丘,字仲尼,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七日。以國歷推算,為九月二十八日。

孔子生有聖德,學無常師,嘗問禮於老聃,學樂於長弘,習琴於師襄,不恥下問,以三人行必有師焉,初為魯國之司空於周敬王二十年任大司寇,攝相事,時魯大夫少正卯玩法弄權,心逆而險,言偽而辯,孔子以其亂政而誅之,魯國大治,其後周遊列國十八年,返魯後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作春秋,弟子有三千,其中身通六藝者有七十二人,卒於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四九七),享七十有二。

我國古時立學,有釋奠之制,即於仲春及仲秋之上丁日,有祭奠先師之儀,至漢以來,皆奉孔子為先聖先師,漢平帝道謚孔子為褒成宣尼公,魏晉稱奉聖侯,隋稱紹聖侯,唐初稱褒聖侯,至大宗貞觀十一年詔尊孔子為宣父,玄宗開元二年,置內教坊及京都左右教坊,文風極盛,追謚為文宣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加謚為元聖文宣王,五年改謚為至聖文宣王,明世宗嘉靖九年釐正祀典,始為木王,題至聖先師孔子神位,清世祖入關代明稱帝,對孔子仍極尊崇,於順治二年謚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順治十四年,改稱至聖先師孔子。

孔子繼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聖道,闡揚儒家學術思想,集大政治家、大學術家、大教育家於一身,其聖德大道雖未見用於當世,卻為後世儒者所欽仰,尊之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孔廟文稱文廟,是奉祀孔子的神聖宮廟,每逢先師聖誕,例必舉行「祭孔」大典祝壽,在祭典期間拔取智慧毛更是傳之己久的一項習俗。

周倉將軍

神稱:周倉將軍。

略傳:周倉為東漢平陸人,係關帝之部將,即關帝像兩側有短鬍大眼之將軍,關公督荊州時,使周倉守麥城,吳兵襲荊州,關公於失荊州後,走麥城途中遇害,周倉於城上見關公首級,乃自刎而死,在生護主大義忠貞,故死後亦追隨關聖帝君於側為護法神。

關平太子

神稱:關平太子、關平帝君。

略傳:關平太子:關聖帝君之長子也,名平,字坦之,祖藉山西省河東,生於漢靈帝(西元一七八年)戊午歲五月十三日,年少時隨帝君任事,躬矢名,臨陣不離左右,有忠孝兩全之銜,按清康熙十七年(西元一六七八年)在關帝故居,有巨磚出土,磚文刻有:侯祖石盤公,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解州常平村,生子諱毅,毅於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關羽,取妻胡氏,羽於靈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關平。

關平太子,英少時喜愛弓箭騎術,經常勤練不輟,事親至孝,其識事後追隨父親南征北討,為蜀國立下無數汗馬功勞,建安十九年(西元二一四年),關公鎮守荊州,北拒曹操、東和孫權,建安二十四年,其父誤中呂蒙之計,背腹受敵,為東吳伏兵所擒,關平趕往相救,遭敵所執,同年十二月初七日,同帝君於臨沮(在今湖北省當陽縣東北)全忠孝,享年四十二歲,宋崇寧元年(公元一一○二年)封為「武靈侯,宣和五年(公元一一二三)加封「威顯」二字,明萬曆二十四年(公元一五六九年)封「竭忠王」,鸞門尊稱「九天威顯靈化天尊」,並以關聖帝君膺登玉皇之故敬尊為太子,現攝政南天文衡聖帝。

人們感其忠孝,特配祀於關廟中,與周倉將軍同為關聖帝君左右護法神,黑臉有鬍稱周將軍,手持「青龍偃月刀」,白臉者稱關太子,手掌「漢壽亭侯印」。

因關公於玉泉山顯聖,關平、周倉、赤兔馬一同出現,故此四者亦即同祀奉於關帝廟。

魁斗星君

魁斗星君,又稱魁星爺、大魁夫子、魁星君,為廣義之五文昌之一。我國古代對北方天空所形成的北斗七星,各有命名,依春秋運斗樞載:「北斗七星,第一天樞、第二旋、第三璣、第四權、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第一至第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杓、合而為斗」。

地藏王菩薩

神稱:地藏王;佛家諸菩薩之之一,亦世稱幽冥教主,地藏王統轄冥府十殿閻王,綜理檢察人間善惡,以靈獸為座騎,獸名曰獍,或名諦聽。

略傳:地藏王姓金,名喬覺,是暹羅國王的支族,慈心貌平,穎悟敏然,身高七尺,頂額高聳,奇骨特凸,才力能敵十人而不敗,曾說,六籍寰中三清術內唯第一,義境與心合,唐高宗永徽四年(西元六五三年),菩薩年二十四歲,斷髮後攜白犬「諦聽」前往中國的安徽地州青陽縣東九華山,見此山景明水秀,乃造宇山峰頂,面陽而寬平黑壞而泉甘,地藏王曾被螫毒,仍端坐無念,忽有佳麗婦人作禮饋樂,說道:小兒無知願山泉水以補過失,說畢不見,時人以為,此乃九華山神湧泉供藏王使用,藏王素願著成四大部經,下山到南陵,有信土代為繕寫,得以歸山禪坐,至德年初,有諸葛節率村父自山麓登峰頂,山深高極己無人跡,艷日鮮明,而地藏王仍孤然閉目禪坐,石室中,有折足鼎,藏王僅靠鼎內白土和米烹煮,群老見而嘆道,和尚如此苦行實乃我輩山民罪咎,於是共為藏王構築禪宇,未及一年,建成的迦藍寺,建中初張嚴典仰尊王高風,移舊額奏置寺中,暹暹僧人聞知,相繼渡海來尋,藏王徒第大多無以資料,藏王乃以青白土和麵,供與眾食,龍潭有白墡之不盡。

地藏王菩薩為佛教大慈悲菩薩的代表,道家則稱為「酆都大帝」或「幽冥教主」,以掌位於酆都城之森羅殿,菩薩曾發大誓願,在釋迦寂滅後到彌勒佛出世前之無佛世界中,化導沈迷於五濁的世間眾生,地藏王菩薩較其他菩薩誓願深重,其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証菩提」,因此密宗稱其為「悲願金剛」。至開元十六年(西元七二八年)七月三十日夜間成道,享年九十九歲。

地藏王菩薩現身於人天地地獄之冒,以救眾生,其神像造型為圓頂,手持寶珠及鍚杖坐於靈獸「諦聽」之上。

神農大帝

神農,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他嘗遍百草,教人醫療與農耕。也因爲此兩項重要貢獻,被世人尊稱爲「藥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農大帝」等,爲掌管醫藥及農業的神祇,不但能保佑農業收成、人民健康,更被醫館、藥行視爲守護神。

傳說神農氏的樣貌很奇特,身材瘦削,身體除四肢和腦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內髒清晰可見。神農氏嘗盡百草,只要藥草是有毒的,服下後他的內髒就會呈現黑色,因此甚麽藥草對于人體哪一個部位有影響就可以輕易地知道了。後來,由于神農氏服太多種毒藥,積毒太深,終于身亡。

神農氏,也是中國第一個部落聯盟的名字,首領稱爲"炎帝"。神農氏最後一代首領炎帝被黃帝擊敗後,兩方聯合,形成華夏族。神農部落可能延續了很長的曆史。近些年裴李崗文化、賈湖文化等遺址考古發現,約在7000年前至1萬年前,黃河流域中原地區已經出現了農業社會。

傳說:相傳是神農發明耕種的方法,他命百姓把谷種收集,然後播在開墾過的田土上,以後百姓便照這方法耕植五谷了,神農氏之稱一源爲此。

教民耕種:神農首創木制的耒耜,被認爲是農業發明之始。

發明耒耜:相傳神農爲辨別各類草藥,更作親自嘗試,最後試到一種含有劇毒的草藥,無法可解,最終便犧牲了生命。神農有一條神鞭,名爲赭鞭,用來鞭打各類花草,可令到花草的藥、毒、寒、熱等特性顯露出來。

嘗百草:神農還發明了陶器,陶器是與農耕同時出現的,被譽爲繼火的使用之後的又一大創舉。

發明陶器:神農稱炎帝,或赤帝,是中華民族的先祖。中國因而又稱爲"赤縣"、"神州"。

相傳炎黃時期,炎帝和黃帝皆神農之後,兩部落聯合形成華夏族。

炎帝敗于黃帝,黃帝代炎帝而爲天子,炎帝部落一部分遷離了黃河流域。

蚩尤亦神農之後,蚩尤部落在黃河流域戰敗後,一部分融入黃帝部落,一部分南遷,後又西遷。鄂、湘、貴間均有苗民生活,爲蚩尤之後,因先祖以務農,故而得名。蚩尤爲神農後裔,蚩尤部落文明程度本來較高,但因戰敗後後裔居于偏遠之山間,日久之後,文化並無進步,抑且退化,反而成爲了化外之民。

神農後裔:相傳神農出生于烈山,有人在在湖北距隨州北四十公裏的厲山鎮列山神農洞修建了"神農故居"。神農氏亦有爲「烈山氏」。

"神農故居",設有神農洞二處(一爲谷物藥村貯藏,一爲居住),並有神農亭、神農塔、神農廟、山南建神農茶室、神農花卉、九龍亭及山北神農母安登浴池,百草園等十數處。

湖北西部山區,也有一地稱爲"神農架",也與神農有關。

神農故居:史書記載 神農氏就是炎帝 故居湖北距隨州北四十公裏的厲山鎮列山神農洞,洞中原有石桌、石凳、石碗及石榻等,傳說是神農氏所用的器物。烈山還有神農井、神農宅、神農觀、炎帝廟等古建築。曆山鎮北有"炎帝神農氏"碑一座,保存至今。

神農大帝傳說:在遠古時代,黃河流域生活著兩個著名的部落。其中一個部落姜姓,它的首領是炎帝。又叫神農。《淮南子•時則訓》曰:"南方之極,自北戶孫之外,貫颛顼之國,南至委火炎風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萬二千裏。其令曰,爵有德,賞有功,……自昆侖東絕兩恒山。"赤帝、炎帝乃少典之子。

據傳,神農是一個十分善于耕稼的部落首領。適時,天下五谷。神農遂耕而種之;造陶冶斧斤,爲 鋤褥,以墾草莽。此後五谷豐登,百業興旺。晉王嘉《拾遺記》卷一雲:"炎帝時有丹雀街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故此炎帝號曰神農。

因神農與耕稼的結緣,故其形象常常是"人身牛首",又稱神農既育,九井自穿,汲一井則衆並動,以便農耕水利。然而最可稱頌的神農"嘗藥"與"鞭藥"的故事。據說,神農經常品嘗百草,以辨其滋味,一日數次中毒。于是神農改用"赭鞭"來鞭打百草,以此就可以測量它們的習性:或平和、或有毒、或寒、或溫,氣息如何,味著怎樣,順其本性來播種,百谷生長自盛,故天下人譽之爲"神農"。

道教興盛後,將其納入神系,爲主農業興旺的尊神。因其在民間的影響深廣,故今天留下了許多"神農"的遺迹。如太原神釜岡中,仍有當年神農嘗藥之寶鼎。盛陽山裏,仍保留有神農鞭藥之所,該地被稱之爲神農原,又回藥草山。山上有一座紫陽觀,相傳神農曾在此辨別各種藥物。觀中至今還保存有千年龍腦(即象水片一樣的藥物)。此外,關于神農的傳說也很多。如浙江民間傳說,神農爲民治病,嘗遍百草,幾乎天天中毒,全憑身上預備茶來解毒。最後嘗到斷腸草,因毒性太猛,來不及取茶解救,剛入咽喉,腸已斷,終爲民殒命。四川也有此類傳說,無論如何,均足見神農爲拯救民衆不惜生命的偉大精神,所以神農曆來就深入人心,受到人們的祭掃。

福德正神

神稱:福德正神、土地公、福德爺、老土地,也有稱后土。

略傳:按自古以來土地神為「社神」。「社神」本來是一自然神,自皇帝到平民,都得對土立社,以祈福報功,另祈祀之神叫:「社」,祀神之所亦叫「社」,在白虎通云:「人非土不立,非殼不食故封土社,示有土地也」,就因為「土」能生萬物,其功德厚大,封土立社,祀五土之神,以為祈福(春社)報功(秋社)。示與土合而成「社」,此就是「社」之由來。

土地神在台灣民間宗教信仰中,相當的普遍,且佔有相當的地位,雖然在台灣神祇信仰數量上高居第一位,但其宮廟規模都是很小的神祠,福德正神在宗教神靈體系中神格地位不高,是土地,農業的守護神亦為工商業的財神爺。

傳說福德正神係周朝人,姓張名明德,是當時某上大夫的家僕,因為上大夫官職在邊緣地區,他的愛女思父心切,便由家僕陪同公主上路會晤乃父,因路途遙遠,不幸半途遇到了大風雪,公主幾乎要凍死,僕人毅然脫下自已的衣服覆在公主身上保溫,自已反而被凍死,捨下自已的生命,義僕死後,空中突然顯出:「南天門大仙福德正神」幾個六字,這是忠僕的義舉感動了上天給予的封號,上大夫更感謝他的大恩大德,建廟奉祀,到周武王朝,且贈封「后土」稱號,後世尊為土地公。

福德正神,其塑像成白髮圓滿,左手端元寶;右手扶扙,形像是位慈善可親的福德老人,唐朝道教極為興盛,土地神的信仰在閩南地區非常普遍,是民間生活上之寄託。

值年太歲


又稱歲神、或者歲君,相傳「太歲」乃百神之帥,主掌人間的禍福吉凶,太歲星君共六十位,每位神名都按天干、地支,六十甲子循環相配而得,依序輪流當值,總稱為「六十甲子值年太歲星君」

歡迎善信大德蒞臨 智成堂 文武聖廟參香與指導。